查看原文
其他

林丹出轨昭示传统偶像步入黄昏?社交爆料+粉丝权力下的集体衰落 | 全媒观

2016-11-21 腾讯传媒 全媒派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一个周末过去,#林丹出轨#事件的热度已逐渐褪去,但作为一个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25亿的重磅事件,此事折射出的大众偶像、社交传播、粉丝权力之间的博弈与关系解构,依然值得复盘。




林丹之于公众人物所塑造出的形象,已在短短几天的颠覆、评论、戏说中轰然倒塌。但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事件中,“吃瓜群众”除了关注,更显现出对话题的疲劳态势。围观-议论-批斗-迅速忘却…偶像们似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境遇,并在公众与自媒体的裹挟中步入黄昏……

 


当口碑遭遇滑铁卢,大众偶像遭遇了什么?


文章、陈赫、吴奕凡…当一批大众偶像遭遇爆料,口碑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坠入谷底。但他们所遭遇的,绝不仅是大众倾盆而泻的口水而已。


挑战一:公众语境下的集体讨伐


从奥运冠军到“渣男”,林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形象与信任危机。不仅是网友们群起而攻之,媒体、自媒体也从各个角度展开解读,将其此前塑造的公众“外衣”通通扒下,随之暴露的便是巨大的个体形象反差。


曾经,作为一名奥运冠军,林丹的个人形象比起单纯娱乐明星有着更多的正面色彩。在优异的职业成绩之外,与妻子的浪漫恋情,对时尚的灵敏嗅觉......都是其闪光的个人形象标签。在媒体笔下,他往往被塑造成“一个从急躁易怒的天才少年蜕变为内敛稳重的成熟男人”。




然而,“出轨”一事打破了水中的幻境。尤其是当“出轨”又与“妻子怀孕”这样的情节相连接,关于他的所有幻想都被瞬间否定。“奥运冠军”、“好男人”等形象顷刻崩塌,大众眼中便只剩下“渣男”二字了。


公众人物的形象往往有三面:Ta想为大众传递出的;大众从碎片化信息中得到的;安全环境下Ta所呈现出来的。当前两面与第三面相差太远时,前者就越脆弱,越容易轰然倒塌,并引起大众语境下的集体讨伐。


挑战二:品牌价值的滑坡与商业脚步的停滞


正如男主角的一句道歉挡不住其口碑形象的颓势,这背后牵扯众多的商业纠纷也并不是一句“风雨同舟”就能解决的。


据福布斯中文版推出的历年中国名人榜数据,2007年,林丹的年收入为170万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林丹的年收入为1250万。而如今他的年收入已跃升至2750万元。福布斯对其评语为,“以个人身份签约运动员品牌的中国羽毛球队第一人”。


林丹目前代言品牌众多,其中最为重量级的莫过于羽毛球品牌尤尼克斯、老牌奢侈品品牌万宝龙以及运动品牌Oakley。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林丹以个人身份签约尤尼克斯10年之久,而天价签约费更是高达1亿人民币。11月5日谢杏芳生子,林丹发微博感谢妻子,在微博后就分别@了这三个商家。



林丹与Oakley的签约仪式


而“出轨”事件一经曝出,就有大批网友前往这三家品牌的微博下留言,要求他们取消与林丹的合作。



尤尼克斯微博评论区


 据 “金融八卦女”17日爆料,已有两家预期赞助商叫停林丹的项目。而那些与其有合约在身的品牌,如今也是处于“暴走”状态。



除此之外,林丹不断开辟的自有商业版图也因此而遭受重创。就其创办的个人内衣品牌Intimate by LIN DAN而言,业绩先不论,口碑就已经大大滑坡。有消息称,林丹与某知名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现金出资成立专项资金投资影视剧及衍生品。而如今出轨事件曝出,个人形象一落千丈,其商业之路势必受到严重阻碍。



Intimate by LIN DAN天猫旗舰店中销量最高的内裤下的网友问答


从品牌公司的角度出发,挑选明星做代言如今已成为一场押宝式的赌局。毕竟,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秒速更新的信息和风向,一个明星的形象可以在转瞬间改变。再聪明的品牌公关,却敌不过卓伟和朝阳大妈。



大众偶像形象坍塌背后的成因与影响


那么,为何这个年代大众偶像的形象危机愈发高频?而对比过往,偶像们的公众形象修复成本和周期为何高企?这背后有诸多因素驱动。


因素一:自媒体的觉醒与社交平台的传播


传统媒体时代下,人们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等渠道来获取明星资讯。自媒体时代下,传播路径拓宽、传播效力扩大、传播影响加长,内容生产者变得前所未有的多,而“吃瓜群众”亦化身内容的传播者。一方面,自媒体平台使明星的公关团队为其塑造形象变得更加便利高效,但另一方面,“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旦有负面新闻曝出,自媒体平台们也会疯狂地跟进热点,大大地加强事件的热度和影响力。



由TBI腾讯指数可见,关于#林丹#这一词条,自媒体平台在近几日呈现出爆发性的上升趋势


此外,社交平台往往是多种传播介质的混合体:文字、图片、GIF图片、语音、视频、短视频......多维度地讲述着故事。近年来,公众人物所承认的性丑闻,基本上都是有“图像”、“视频”等实锤证据留存。而这些利用社交平台不断传播的资料,又生产出无数令人浮想联翩的细节,被看客反复咀嚼。


林丹出轨事件中在网络上疯传的“搂腰摸臀”gif图


在明星与粉丝的互动中,直播、微博等渠道的作用功不可没,它们拉近双方的距离,增加明星的亲民之感。然而,当这些渠道公之于众,无形中也增加了那些不想被发现的私人生活最终被曝光的风险。 



谢杏芳微博未加V之前的简介被网友们翻了出来:“错在明知是错,快乐该怎么选择,我爱错我只能选择沉默”


因素二:话题衍生与公众窥私


舆情的爆发是第一步,后续的不断发酵则更加值得关注。根据TBI腾讯指数显示,近期与#林丹#话题相关的热门文章,与其“出轨”事件相关的在阅读量上显然名列前茅。




紧扣读者兴趣是媒体撰文的一大准则。当偶像爆发新闻,网友们蜂拥而至获取围观快感,媒体们也如嗅到血腥味一般,紧追猛赶。媒体报道与网友围观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难解之谜一般,实则紧紧缠绕在一起,共同形成一种窥私的社会文化。


实际上,娱乐业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注意力经济,而艺人的本质则是一种幻想的投射对象,自从这一行出现以来,就是以粉丝粘性作为盈利基础的一门生意。从最初进行街头杂耍表演的卖艺者到现在成熟的影视歌艺人经纪模式,这一行的内涵就从来未曾改变过——用自己的形象和艺能尽可能地吸引并黏住受众,让其为自己的影响力买单。在这样的注意力经济下,名人隐私空间本就存在一定的让渡。“与普通公民相比,公众人物在社会地位和责任、社会资源、成名、宣传等方面享受到了较多的权利,他们必须牺牲另外一些权利以保证权利和义务的平衡。”(黄瑚《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

 

身为公众人物的蔡康永也表示,“明星应该接受娱乐圈这样的规则,那就是他们在工作内容之外的其他部分也要拿来被消费”,当大众拥有消费名人隐私的权利时,还有多少人会思考,舆论的底线究竟在哪里呢?


因素三:粉丝权力的博弈与影响


在林丹事件中,我们似乎较少听到其粉丝的声音。但当大众偶像遭遇负面危机时,粉丝权力实则在“运筹帷幄”。


例如,今年夏天,吴亦凡遭遇一名名为“小G娜”的“女友”爆料。与其他明星在遭受负面新闻时动不动就被要求“滚出娱乐圈”不同的是,对于这些“小鲜肉”明星,粉丝们的反映大都是第一时间为偶像发言,斥责造谣者可耻或炒作,成群结队到爱豆微博下留言:“我相信你”、“一定有人黑你”......




这些新一代偶像的粉丝群,往往纪律严明,在偶像被舆论裹挟时挺身而出。他们利用金钱、时间、权力、舆论,直接介入明星的经纪、营销、推广中,仅颠覆了传统的造星模式,更催生了粉丝经济产业的崛起。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表示,“一种新的互联网造星模式开始冲击中国的娱乐经济。”而该模式下的粉丝粘性与忠诚度也更高。不仅是“小鲜肉”的走红路线带有明显的粉丝传播特征,在对其危机的公关和处理中,粉丝也发挥着前所未有的权力。


在更加完善的韩国娱乐产业下,这样的粉丝权力似乎体现得更为明显。6月28日,因性侵丑闻陷入困境的韩国艺人朴有天再次被刷上热搜,而这一次的原因,却是朴有天全球粉丝联合会的声援。“朴有天我们来守护,相信你、支持你、守护你,一直到永远。” 




但目前还很难断定,粉丝们的助攻是否可以帮助偶像的公众形象实现挽回,而非陷入更大的“塔西佗式”陷阱;但毋庸置疑的是,粉丝权力的升级以及其在社交平台上的发声,再次改写了偶像危机的传播路径与版图,更多不可控变量正加入舆论场中。



传统偶像的黄昏,全民互动偶像的崛起?


当我们看到传统偶像遭遇巨大的形象危机恐慌与高昂的形象修复成本时,我们也逐渐进入一个全民造星时代:直播、社交网络、偶像养成……成为“明星”、或者说是圈层内的偶像,变得空前的简单,对于蠢蠢欲动的蛰伏者们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黎明。一次热搜,一个话题,就可能把平民捧成明星。



在花椒直播上,同“台”竞技的不仅有素人,还有大批明星


圈层内的素人偶像如今愈发滋润。例如,B站上以搞笑风格讲解游戏实况的“王老菊”,录制美食视频的中国大胃王密子君,他们都在自己的平台上拥有着自己的忠实粉丝,而他们也通过广告植入等方式赚取关注和回报。过程中,他们往往以真实的形象与粉丝展开互动。




与此同时,当今的用户越来越喜欢互动感强、陪伴性强、甚至能让其产生“一对一”感受的偶像,而在传统模式下被培养出来的偶像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以“养成型偶像”的代表TFboys为例,粉丝相信,自己付出的劳动、金钱、时间,最终都能即时帮助TFBOYS成长,而当他们投入的越多,便越能与偶像建立某种联系感。在这种参与式的偶像文化中, 传统偶像显然不占优势。


总而言之,在当今娱乐圈注意力经济的发展态势下,有太多的影响因素左右着人们的神经。


新偶像层出不穷,明星的更迭速度加快,对于已占领一定粉丝版图的偶像来说,如何守住他们的领地,是人人都面临的问题。或许,传统偶像们,已经进入了最“危险”的时代。


大众偶像早已失去了昔日万人敬仰的光环,曾经坚如铜墙的身份识别体系,已被社交、爆料、媒体、粉丝等多重力量磨灭殆尽。一个人人皆可为偶像、但偶像随时可跌落神坛的时代,已经到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